蘆薈的由來應該是有aloe音譯過來去掉a音取loe之音又加以變化,成為蘆薈之音的。《新華字典》的解釋是:“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Aloe vera var. chinensis)。葉大而肥厚、基出、簇生、狹長披針形,花黃色或有赤色斑點,多產于熱帶地方。又名“油蔥”。葉邊緣有尖銳的鋸齒,花像穗子,葉汁可入藥”。
《國語詞典》的解釋是“植物名。百合科蘆薈屬。為常綠植物,葉肉 蘆薈-植物原狀質而肥厚,葉緣有銳鋸齒。產于熱帶。從葉中采汁,可以入藥。《植物通》中的介紹如下∶
科中文名:百合科Liliaceae
屬中文名:蘆薈屬(Aloe)
種中文名:蘆薈 (Aloe vera (Linn.) N. L. Burman var. chinensis (Haw.) Berg.)
別 名:盧會、訥會、象膽、奴會、勞偉
漢語拼音:lú huì
英 文 名:Aloe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loe vera L.
2.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 (Haw.) Berg.[A. barbadensis Mill. Var. chinensis Haw.;A.chinensis(Haw.)Bak.]
3.Aloe ferox Mill.
花語:青春之源
地理分布
植物資源分布:
1.庫拉索蘆薈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中國亦有栽培。
2.好望角蘆薈分布非洲南部地區。
3.斑紋蘆薈。蘆薈原產于非洲熱帶干旱地區。現在蘆薈分布幾乎遍及世界各地,據調查,在印度和馬來西亞一帶、非洲大陸和熱帶地區都有野生蘆薈分布。在中國云南元江地區,也有野生狀態的蘆薈存在。
常綠、多肉質的草本植物。葉簇生,呈座狀或生于莖頂,葉常披針形或葉短寬,邊緣有尖齒狀刺。花序為傘形、總狀、穗狀、圓錐形等,色呈紅、黃或具赤色斑點,花瓣六片、雌蕊六枚。花被基部多連合成筒狀。蘆薈的品種至少有300種以上,其中非洲大陸就有250種左右,馬達加斯加大約有40種,其余10種分布在阿拉伯等地。蘆薈各個品種性質和形狀差別很大 有的像巨大的喬木,高達20米左右,有的高度卻不及10厘米,其葉子和花的形狀也有許多種,栽培上各有特征,千姿百態,深受人們的喜愛。蘆薈本是熱帶植物,生性畏寒,但也好種活。 蘆薈
蘆薈喜歡生長在排水性能良好,不易板結的疏松土質中。一般的土壤中可摻些沙礫灰渣,如能加入腐葉草灰等更好。排水透氣性不良的土質會造成根部呼吸受阻,腐爛壞死,但過多沙質的土壤往往造成水分和養分的流失,使蘆薈生長不良。
溫度
蘆薈怕寒冷,它長期生長在終年無霜的環境中。在5℃左右停止生長,0℃時,生命過程發生障礙,如果低于0℃,就會凍傷。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5-35℃,濕度為45-85%。
水
和所有植物一樣,蘆薈也需要水分,但最怕積水。在陰雨潮濕的季節或排水不好的情況下很容易葉片萎縮、枝根腐爛以至死亡。
日照
蘆薈需要充分的陽光才能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初植的蘆薈還不宜曬太陽,最好是只在早上見見陽光,過上十天半個月它才會慢慢適應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肥料
肥料對任何植物都是不可缺少的。蘆薈不僅需要氮磷鉀,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為保證蘆薈是綠色天然植物,要盡量使用發酵的有機肥,餅肥、雞糞、堆肥都可以,蚯蚓糞肥更適合種植蘆薈。
繁殖
蘆薈一般都是采用幼苗分株移栽或扦插等技術進行無性繁殖的。無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穩定保持品種的優良特征。
病害防治
蘆薈常見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葉枯病、白絹病及細菌性病害。家庭盆栽蘆薈,對病害宜采取預防為主,在病害發生前選擇抗病品種和優質無病害種苗,其觀賞價值已下降。病害預防:在病害未發生前,或已發病的植株去除帶病部位后,將0.5~0.8的石灰等量式波爾多液(即每100公斤水加硫酸銅和石灰各0.5~0.8公斤)施于蘆薈葉面,可有效預防、抑制病菌侵入和蔓延。病害治療。病害發生后,用內吸傳導的治療劑如托布津、瑞毒霉等,以及抗生素如硫酸鏈霉素、農用鏈霉素、春雷霉素、井岡霉素等直接施用,能殺死蘆薈體內的病原菌,控制病害蔓延。
蘆薈銹病
癥狀:肉質葉上產生黃褐色病斑。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裸露后呈紅褐色,粉狀。冬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破裂后呈黑褐色。
病原物:Uromycesaloes(Cooke)Magnus,稱蘆薈單胞銹菌.
侵染途徑: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隨病株殘體留在土壤表面越冬。
①越冬后的孢子,在適宜的環境下,萌發產生擔孢子,借氣流傳播到葉片上,產生芽管侵入為害,先后在受害部位形成性孢子器和銹孢子器。
②銹孢子成熟后,借氣流傳播,萌發后再侵入為害,后在寄主被害部產夏孢子堆和夏孢子。
③夏孢子成熟后又借氣流傳播,重復侵染。。直至生長后期或天氣轉涼時,在病部形成冬孢子堆和冬孢子,然后越冬。
發生條件:銹病的發生與氣候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日平均氣溫32-270c,天資氣多雨,濕度大,銹病會嚴重發生。防治方法:清除田間病殘體,集中燒毀。[2]
蘆薈吃多了會不會中毒
一般食用蘆薈9—15克就可發生中毒,所以食蘆薈也需要謹慎!煮著吃的話建議一下兩種:菜肴一:蘆薈蔬菜湯 材料:新鮮蘆薈葉2片、菠菜1株、紅蘿卜1根、花椰菜2菜、白菜1片、干香菇2朵、雞湯或肉湯1杯 做法:先燒開雞湯,放入上述材料,文火煮上20分鐘左右。煮湯過程中如表面浮出殘渣,要小心舀出。如果水分蒸發,可再補充少許水分。 這是一道營養非常豐富的蔬菜湯,最適合沒有食欲及病后飲用。由于蔬菜及蘆薈的精華都已溶入湯中,就算不食用湯里的蔬菜,營養也非常豐富。 菜肴二:蘆薈炒肉絲 主料:蘆薈350克,豬里脊50克。 配料:精鹽、水淀粉、豆漿、白糖、蔥絲、姜絲、蒜末、醬油、花生油、雞精各適量。 制法: 1.將蘆薈洗凈去皮,切成絲。 2.豬里脊切成絲,加入水淀粉、醬油攪勻。 3.坐鍋點火倒油,加入蔥、姜、蒜、豬肉絲、豆醬、蘆薈絲翻炒,加入白糖、精鹽、雞精調味,加少許水淀粉勾芡即成。 功效:通便,促進傷口愈合,抗菌消炎。蘆薈還有美容作用,可使皮膚細膩光滑 1.庫拉索蘆薈,多年生草本。莖極短。葉簇生于莖頂,直立或近于直立,肥厚多汁;呈狹披針形,長15-36cm,寬2-6cm,先端長漸尖,基部寬闊,粉綠色,邊緣有刺狀小齒。花莖單生或稍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點垂,長約2.5cm,黃色或有赤色斑點;花被管狀,6裂,裂片稍外彎;雄蕊6,花藥丁字著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數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開裂。花期2-3月。
2.斑紋蘆薈,多年生草本。根系段狀。莖短或無莖。葉簇生,螺旋狀排列,直立,肥厚;葉片狹披針形,長10-20cm,寬1.5-2.5cm,厚5-8mm,先端漸尖,基部闊而包莖,邊緣有刺狀小齒,下有斑紋。花莖單生或分枝,高60-90cm;總狀花序疏散;花梗長約2.5cm;花黃色或有紫色斑點,具膜質苞片;花被筒狀,6裂,裂片稍向外彎;雄蕊6,有時突出,花藥2室,背部著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線形。蒴果三角形,長約8mm。花期7-8月。
3.好望角蘆薈,莖直立,高3-6m,葉30-50片,簇生于莖頂;葉片披針形,長達60-80cm,寬12cm,具刺,深綠色至藍綠色,被白粉。圓錐狀花序長60cm左右;花梗長約3cm;花被6,呈管狀,基部連合,上部分離,微外卷,淡紅色至黃綠色,帶綠色條紋;雄蕊6,花藥與花柱外露。蒴果。
生境分布
1.原產非洲北部地區,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島廣泛栽培;中國亦有栽培。
2.中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3.分布非洲南部地區。
栽培
生物學特征 喜高溫濕潤氣候,喜光,耐旱,忌積水,怕寒冷,當氣溫隱至0℃時即南遭寒害。對土壤要求不嚴,種在旱、瘠土壤上葉瘦色黃,在漫漫肥沃土壤中葉片肥厚濃綠。
栽培技術 用分株和芽插繁殖。分株繁殖: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將母株周圍分蘗出來的小苗,連根挖取,并切斷與母株連接的地下莖,按行株距50cm×50cm定植,每穴1株。牙插繁殖:從母株上切取頂芽和側芽,長5-10cm扦插育苗,約20d生根生定植。 蘆薈
田間管理 生長期勤除草,同時結合松土或培土。每年施肥3-4次,夏季天熱干燥時須淋水,雨季注意排除積水。
性狀
性狀鑒別 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老蘆薈顯黃棕色、紅棕色或棕黑色;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蠟樣,無光澤,遇熱不易溶化。新蘆薈顯棕黑色而發綠,有光澤,粘性大,遇熱易溶化;質松脆,易破碎,破碎面平滑而具玻璃樣光澤;有顯著的酸氣,味極苦。新蘆薈粉末 同上法制片,顯微鏡下觀察團塊表面無結晶附著。放置24h,粉末全部溶解。
品質標志 該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無水蘆薈甙(C20H20O8),庫拉索蘆薈不得少于28.0%;好望角蘆薈不得少于18.0%。
藥用種類
蘆薈品種很多,已分類定名的有500種以上。但目前已知有藥用價值的僅十幾種。品種不同,藥效成分和含量有較大差異。而當中具用藥有價值的蘆薈品種主要有:洋蘆薈 (又名巴巴多斯蘆薈)
庫拉索蘆薈草(分布于非洲北部、西印度群島),好望角蘆薈草(分布于非洲南部),元江蘆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