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楠木,木紋里有金絲,是楠木中最好的一種,更為難得的是,有的楠木材料結成天然山水人物花紋,“金絲楠”木紋中的結晶明顯多于普通楠木,在適當角度下觀看,可見強烈光線反射,光亮而璀璨,淡雅的香氣也略濃于普通楠木,長時間放置后,“金絲楠”木面會變暗,顏色發黑、灰、綠,金絲也不易看到了。
金絲楠微觀特征[4]
(放大40~50倍觀察)
單管孔及2~4個徑列復管孔。導管分子單穿孔,管間紋孔式互列。軸向薄壁組織環管狀,少數環管束狀、星散狀。木射線非疊生,單列射線少,多列射線寬2~4個細胞,高6~15個細胞,射線組織異 III 型及Ⅱ 型。油細胞甚多,三個切面上均可辨,油細胞常見于射線兩端或軸向薄壁組織中。
金絲楠陰沉木
《辭海》1979年版認為:“木材因地層變動而久埋于土中者,稱為‘陰沉木’,也叫‘陰木沙’”。[5]
中國民間素有“縱有珠寶一箱,不如烏木一方”和“黃金萬兩送地府,換來烏木祭天靈”的民諺。
陰沉木金絲楠,它是古四川地域天體發生自然變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將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處。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樹木,在缺氧、高壓狀態下,細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數千年物化過程而形成。
嚴格說來,陰沉木金絲楠已超出了木頭的范圍,而應將之列為“珍寶”的范疇。在故宮博物院里就珍藏有陰沉木雕刻而成的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可見其珍貴的程度已遠遠不是一般木頭所能企及的。
陰沉木由來世上稀,可同珠玉斗京畿。泥潭不損錚錚骨,一入華堂光照衣。由于其數量稀少,成材率低,不可再生,又極具觀賞價值,因而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附加值。利用陰沉木獨有的材質,古奧的神韻及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制作的家具和藝術品,是自然與人文高度融合的藝術品,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陰沉木金絲楠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名貴木材,稀有之物,是尊貴及地位的象征。
由於烏木的形成樹種不同以及形成的自然環境的差異,其色澤外黑內黃(如古金絲楠木)或外黑內微綠,也有色彩漸變的。
考慮北方冬天氣候干燥,有生產廠家在加工金絲楠陰沉木制品的時候會加以脫水處理,那么成品就會有減輕了許多。
深埋于四川河谷、河床的金絲楠陰沉木,因稀少,更加價值連城。近黑的水漬紋十分明顯,閃光的金絲十分漂亮。
金絲楠陰沉木是埋在地下數千年而不腐的木頭,其原木一旦重見天日便是極為珍貴的東西 。
金絲楠寶殿
北京北海"西天梵境"中的大慈真如寶殿和明長陵祾恩殿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保護完好的明代金絲楠木大殿。
寶殿建于明萬歷年間,重檐廡殿頂,整座建筑中的大木、斗拱、飛檐、望板等全部采用名貴的金絲楠木而且不施彩繪,隱約可見狀如金絲的木頭紋理。
北海大慈真如寶殿雖然在建筑等級上不及十三陵中長陵的祾恩殿,但其細部裝飾如門窗樣式及天花圖案更加精致、典雅和大氣,尤其是天花使用瀝粉貼金做龍圖案,形制與故宮太和殿相同。
大慈真如寶殿是天王殿中院正殿,內供三尊銅佛,重檐廡殿頂,并且不施彩繪,完全以木材本色示人。氣勢雄偉的大慈真如寶殿,大殿為棕褐色,整體建筑的木結構全部采用金絲楠木所建,黑琉璃筒瓦黃剪邊重檐四坡頂,面闊五間,是中國現存明代建筑中的精品。殿內供奉三世佛及十八羅漢像。
[7]整座大殿由二十余根高達十米、直徑半米的楠木巨柱支撐,梁、枋、檁、椽、斗拱、望板、門窗、天花板等主要構件也全部采用體量碩大的金絲楠木。其中門窗做工尤為華麗,楠木門窗裝飾有繁復考究的菱形窗格,均采用短小欞條與微型榫卯的拼接工藝,接榫處設有鐫刻著精巧花紋的鎏金銅葉,門窗的裙板上雕有浮云圖案。其它構件采用素面,不施雕琢,體現了簡約自然的明代風格。
大慈真如寶殿涵蓋了中國傳統金絲楠木制作工藝精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而且蘊涵著博大精深、高貴典雅、成熟自信的獨特韻味,詮釋了中華文明的精神價值,是中國古典建筑的不朽杰作。
楠木的用途及發展前景
楠木是我國熱帶地區用途廣泛、經濟價值高的珍貴稀有植物。木質部分富含油脂,可燃性能與柴油相似,故又稱“柴油樹”。所含的油脂為棕黃色的油狀液體。內有11種化合物,75%是無色透明的清淡芳香油,24%為棕色樹脂類殘渣,其中a-依蘭烯含量40.8%、β-丁香烯30.5%、r-杜松烯6.4%、β-畢拔烯、a -蛇麻烯、a-杜松烯、r-依蘭油烯等有機化合物都在4.4%以下。木材質優,結構細致,紋理通直,是建筑、造船、橋梁和家具制作的優質用材。
楠木是一種值得大力發展的集生物柴油、藥用、香料及珍用材于一體的珍稀優良經濟樹種,經濟效益顯著,市場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