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又名棘、棘子、野棗、山棗、葛針等,自古野生于我國。果實圓形或扁圓形、橢圓形等,果皮紅色或紫紅色,果肉較薄、疏松,味酸甜。 酸棗的營養價值很高,也具有藥用價值。酸棗作為食品,較為普遍。酸棗也是一個縣名。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4米;小枝稱之字形彎曲,紫褐色。酸棗樹上的托葉刺有2種,一種直伸,長達3厘米,另一種常彎曲。葉互生,葉片橢圓形至卵狀披針形,長1.5—3.5厘米,寬0.6—1.2厘米,邊緣有細鋸齒,基部3出脈。花黃綠色, 2—3朵簇生于葉腋。核果小,熟時紅褐色,近球形或長圓形,長0.7—1.5厘米,味酸,核兩端鈍。花期4—5月,果期8—9月。
野生山坡、曠野或路旁;河北、遼寧、內蒙古、山西、山東、安徽、河南、湖北、甘肅、陜西、四川等省。主產區位于太行山一帶,以河北南部的邢臺為主,素有“邢臺酸棗甲天下”之美譽;是全國最大的酸棗產業基地。
喜溫暖干燥氣候, 耐旱,耐寒, 耐堿.適於向陽干燥的山坡、丘陵、山谷、平原及路旁的砂石土壤栽培,不宜在低洼水澇地種植. 用種子繁殖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9月采收成熟果實, 堆積,漚爛果肉,洗凈.春播的種子須進行沙藏處理, 在解凍後進行.秋播在10月中、下旬進行,按行距33cm開溝, 深7-10cm,每隔7-10cm播種1粒, 覆±2-3cm,澆水保濕.育苗1-2年即可定植, 按2-3m×1.0m開穴,穴深寬各30cm,每穴1株, 培土一半時,邊踩邊提苗, 再培土踩實、澆水.分株繁殖: 在春季發芽前和秋季落葉後,將老株根部發出的新株連根劈下栽種, 方法同定植.育苗田在苗出齊後進行淺鋤松土除草,冬至前要進行2-3次.苗高6-10cm時每1hm2追施硫酸銨225kg,苗高30cm時每1hm2追施過磷酸鈣180-225kg.為提高酸棗座果率, 春季須進行合理的整形修剪,或進行樹形改造, 把主干1m以上的部位鋸去,使抽生多個側枝, 形成樹冠; 也可進行環狀剝皮,在盛花期, 離地面10cm高的主干上環切1圈,深達木質部, 隔0.5-0.6cm再環切1圈,剝去兩圈間樹皮即可, 20日左右傷口開始愈合,1個月後傷口愈合面在70%以上.蟲害有黃俐蛾, 幼蟲期可噴90%敵百蟲800倍液或青蟲菌粉500倍液.
酸棗屬于原始野生品種,通過嫁接可轉型為各種不同外形的大棗,也可通過自身基因組的萬年進化成為各種品味和不同形狀的大棗。我們知道,酸棗的種類大概分為:蘋果型、鴨蛋形和介于這兩種之間的另一種類型。如果按酸棗的品味來分,可分為三種;一類是酸甜類,另一類為偏酸類型,還有一種品味不太上口,微酸而且不甜。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酸棗核的大小來分;一種是核小肉厚,另一種則是核大肉薄。 在原始的棗類品種中,有一類介于酸棗和大棗之間的一個早熟品種。現在,這個品種已經很難見到,它的成熟期往往要比其它任何一種棗類提前,大概提前一個月左右。這種棗不但核小肉厚,而且吃起來脆甜微酸可口,外形類似于蘋果。關于酸棗的某些種類,就目前來看,正處于在逐漸的減少和瀕臨滅絕階段。主要原因是人們對自然界物種的保護不到位,也是隨著現代鄉村城市化的不斷擴展而導致的物種滅絕高速提升。各級地方政府的園林管理部門對地方特有物種缺乏一種科學的認證態度,而園林綠化不但要引進其它地區的物種,同時也要考慮保護原始的地方物種。
從地區原始物種保護的角度來看,物種類別包括的范圍較廣。目前,要想保護好地區的物種正常繁殖,我們應當從兩大塊來考慮;一是植物類,二是動物類。我們也一定要加大力度來對地區的物種進行登記造冊,并進行遷徙建立保護區,不然的話,自然界的物種將會隨著人類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而逐漸的慘遭滅絕。關鍵點是:保護好大自然的生態環境,也是保護我們人類社會的正常發展之所需。